Meta與斯坦福大學攜手開展的“合成孔徑波導全息術”研究,正朝著打造總光學堆棧厚度不足3毫米的“VR眼鏡”這一目標穩(wěn)步推進。相關研究成果已發(fā)表于題為《用于大光展量緊湊型混合現(xiàn)實顯示器的合成孔徑波導全息術》的論文中,其作者團隊集結了Meta顯示系統(tǒng)研究團隊的兩名研究員、斯坦福大學的一位副教授,以及一名獲Meta研究獎學金資助的斯坦福大學博士生。?
當前,VR/MR頭顯的厚度幾乎完全由光學元件和顯示器所決定。盡管近年來薄餅透鏡的應用通過縮短透鏡與顯示器之間的光路,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頭顯厚度,但薄餅透鏡自身依舊相對厚重,與普通眼鏡的輕薄程度相去甚遠。?
Meta顯示系統(tǒng)研究團隊總監(jiān)道格拉斯?蘭曼(DouglasLanman)曾多次提及,他渴望有朝一日能推出“VR眼鏡”——一種能以普通眼鏡般的體積提供VR體驗的頭戴式顯示系統(tǒng)。這無疑需要一套與現(xiàn)有市面上任何顯示系統(tǒng)都截然不同的全新系統(tǒng),而此次的研究正是Meta向這一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。?
在業(yè)內,“全息”一詞的含義寬泛,且時常被誤用和濫用。但需明確的是,新論文中展示的原型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全息顯示器,它能夠呈現(xiàn)逼真的真正3D圖像,并帶有內在的深度線索。這一特性恰好緩解了當今頭顯存在的一個主要缺陷——輻輳調節(jié)沖突,即眼睛看向虛擬物體的虛擬距離時,卻需聚焦于鏡頭的固定焦距,由此引發(fā)的不適感。?
該原型針對紅、綠、藍每種顏色,都配備了微型光纖耦合激光器。這些激光器由微型且反應極快的MEMS鏡子引導至光波導中,光波導則將光進行擴展后,引導至空間光調制器(SLM),最終由空間光調制器將光調制到眼睛前方的全息目鏡。?
此顯示系統(tǒng)的關鍵創(chuàng)新點之一,是一款專為全息近眼顯示器設計的緊湊型定制波導,它支持較大的有效光學擴展量。同時,該系統(tǒng)還與一個全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框架協(xié)同工作,該框架融合了隱式大光學擴展量波導模型、用于部分相干互強度的高效波傳播模型,以及一個新穎的計算機生成全息(CGH)框架。?
波導在HoloLens、Magic?Leap、Snap?Specs和Meta的Orion原型等透明AR系統(tǒng)中較為常見,不過這些系統(tǒng)采用的是表面浮雕光柵。而此次研究的系統(tǒng)則使用體布拉格光柵(VBG),其經過角度編碼,能夠以極窄的角度衍射特定色帶,從而提高了效率,還實現(xiàn)了更輕薄的外形。?
此外,該原型還運用了AI校準技術,這是一種神經網絡,它能學習光線穿過整個系統(tǒng)時的變化規(guī)律,進而調整SLM,為眼睛提供更高質量的輸出,同時提升圖像質量并減少偽影。?
其實,超薄VR顯示系統(tǒng)的研究原型并非首次出現(xiàn),但此次Meta與斯坦福合作的原型較以往有了顯著進步。?
早在2020年,F(xiàn)acebook的研究人員就展示過一種厚度不到9毫米的定焦全息鏡頭方案,然而該原型僅有綠色光,并非全彩,且其標稱的18克重量還未包含激光背光。?
2022年,英偉達的研究人員借助光瞳復制波導、空間光調制器(SLM)和幾何相位透鏡,實現(xiàn)了厚度為2.5毫米的真3D全息技術。但該技術的視場角僅為23°,在未啟用眼動追蹤時,眼區(qū)僅為2.3毫米,即便啟用眼動追蹤,眼區(qū)也僅為8毫米。?
這里所說的視窗,指的是眼睛與鏡頭中心之間能獲得清晰且不模糊圖像的最大距離。若視窗過小,不僅很多人無法使用該設備,其他人也需要頻繁調整設備位置。?
相比之下,Meta和斯坦福研究人員研發(fā)的新原型實現(xiàn)了38°的對角視野和9x8mm的大靜態(tài)眼區(qū),這無疑是一項重大進步。?
研究人員還表示,AI圖像校準方法在圖像質量提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。要知道,許多全息顯示系統(tǒng)原型,甚至包括一些大型桌面系統(tǒng),圖像質量一直是其最大短板,所以這一進步極具前景。?
不過,全息光學器件要在實際XR產品中應用,可能還需要數(shù)年時間。目前該系統(tǒng)38°的對角線視場角,遠小于Quest3約115°的視場角。而且,能夠為該顯示系統(tǒng)提供高質量SLM、光纖耦合激光器和VBG波導的商業(yè)規(guī)模供應鏈尚未形成。?
但值得期待的是,全息顯示系統(tǒng)的研究正在穩(wěn)步推進,每一次突破都讓我們離擁有一款不比老花鏡笨重的VR設備更近一步。